“隐形”好人连续捐款15年

“隐形”好人连续捐款15年

来源:米乐m6网页 时间:2024-03-05 08:38:15 点击:
详细介绍:

  2023年冬日的一个下午,室外温度只有3度。北仑区慈善总会办公室走进一位中年男人,他手里拎着一个普通的塑料袋,里面装着厚厚几沓现金。

  “这是我今年的一点心意,也不多。”他一边微笑着对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说,一边从塑料袋里取出8万元现金。

  这已经是他连续15年不间断来捐款了——2008年汶川地震,他向慈善总会捐出了第一笔赈灾款5000元。此后每年的年终或年初,他总是带着捐款出现在慈善总会。

  起初他不肯留下姓名,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只好以“爱心大使”之名来开具发票。工作人员解释,按照《慈善法》规定,捐赠发票可以用以税务抵扣。他却说:“捐就捐了,我个人不用抵税,税收也是国家作为民生之用,都是利益社会的事情。”他显得特别低调和腼腆,话不多,每次捐款的时候,他都面带微笑,躲闪着工作人员的镜头,认真倾听慈善总会负责人汇报善款的使用去处,然后便匆匆离开。

  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通过多次走访,才了解到他的基本情况:他叫马昌亮,在北仑霞浦开着一家塑胶模具厂。

  马昌亮出生于1966年,是霞浦朱塘村人,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。他从小吃苦耐劳,帮父母干农活、挣工分,操持生计。15岁开始一边在生产队里放牛,一边如饥似渴地翻阅从别人家借到的《道德经》《孙子兵法》等民间传统文化书籍。到他18岁时,分田到户,家里承包了村里的一口鱼塘,他常常白天割草喂鱼,晚上一个人睡在荒野中的茅草棚看守鱼塘,思忖白天读到的那些圣人思想学说,他的行善念头也许从那时候开始萌发。当时朱塘村村口有一个垃圾堆积场,村民日常的生活垃圾都倾倒在那里,天长日久,臭不可闻,蚊蝇乱飞。村长安排村民进行焚烧、清扫处理,但没人响应,垃圾堆臭到实在无法近人。马昌亮和父亲扛起铁锹、扫把,爷俩挽起袖子大干了两天,才把垃圾场清理得干干净净。

  二十世纪90年代初,北仑区迎来了改革开放的良好势头。模具产业迅速在北仑特别是大碶塔峙、清水一带兴起。20出头的马昌亮决定拜师学艺,在师傅的指点下,他开始没日没夜地研究模具设计、图纸绘制、车磨刨铣。在模具车间,他趁别人工休时间废寝忘食地捣鼓。由于他天资聪颖、悟性好,动手能力强,又勤于钻研,很快就掌握了模具设计和制作的一整套技艺,成为周边一带小有名气的模具师傅,还带了一帮年轻徒弟。为了给客户节约产品加工成本,制作出设计合理的模具,他常常下班后还忙乎到半夜,反复修改图纸,经他设计制作的模具常规使用的寿命长,产品返修率低,深得客户欢迎。有不少企业想高薪聘请他,其中一家开出年薪30万元打算挖他,这在1996年算是极具诱惑力的薪资了。但马昌亮不为所动,萌生出自己创业的念头。他向信用社抵押贷款三万元,作为原始创业资金,买了一台二手机床,专门为周边企业开模具。

  创业之路艰辛不已,好在马昌亮以他吃苦耐劳、信守承诺的好人品攒下了好人缘,来找他开模具的客户慢慢的变多,有些老客户因为信任,连同产品一起交给他加工。业务量慢慢的变大,忙不过来的时候,他就招呼他的徒弟们来帮忙。渐渐的,原本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开始增添设备,有了固定业务,规模与效益不断的提高。他工作过的“老东家”和一些老客户也经常请他去帮忙做一些技术指点,或者模具改造,或者技术评估,他也总是有求必应,无论自己厂里有多忙,都欣然前往,一直到将别人交待给他的事情办妥。这种不计回报的付出换来了业务上的稳定和工厂的日益兴旺,哪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那几年,他厂里的业务也没受到多少影响。

  马昌亮常说,人要时刻保持一份利他之心,所创造的财富除了满足自身基本的衣食住行,终究是要有一部分回馈社会。因此,他平日里生活特别节俭,从不讲究吃穿、铺张浪费,自己的衣服一穿就是十几年,鞋子穿脱线了拿到摊上去修修再穿。但在行善这件事情上,他却一点都不假思索,除了通过慈善总会捐款,他还经常通过霞浦商会捐赠慈善项目,向朱塘村老年协会捐米捐油和老年人的过节费。腾讯公益在线捐款,他也坚持了五年之久。

  “只要我的企业还在赚钱,我就会从始至终坚持下去,以一个普通社会人的身份,尽一份小小的心意。”朴实的话语,流露出的是马昌亮内心的赤诚。

  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近几年,他年年都会来慈善总会好几次,捐款金额也慢慢变得大,从最初的每年一万、三万、五万,到现在的每年八万,或为汶川、玉树、云南地震灾区捐善款,或为北仑区发起的“慈善一日捐”献爱心,十五年时间里,他已先后向慈善总会捐款累计达70万元。(记者彭雅丽通讯员吴秀琴)